这些爱上无人驾驶的公司,为何“出轨”自主泊车?
无人驾驶还未上路,一些公司又看上了自主泊车。
Momenta近日首次曝光了自主泊车(Valet Parking)方案,Momenta方面透露,已经跟多个标杆客户开展实际合作,2021年-2022年该产品方案就会陆续通过量产车交付。
在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也展示了自主泊车的最新进展,百度还拿到多家车企的合作订单,今年将实现量产落地。
另外,2019龙湾论坛上,吉利向外界正式发布了“爬行者智能系统”,并宣布利用V2X技术,借助“云端”、“路端”、“停车场端”的辅助设施,能100%实现自主泊车。
据了解,2018年一年,包括主机厂、造车新势力、零部件厂及无人驾驶公司在内的数十家公司,已发布自己的自主泊车概念、技术方案、或Demo展示等。
这些原本投身于无人驾驶领域的公司,为何纷纷看上自主泊车?
无人驾驶前路漫漫,自主泊车先行一步
“无人驾驶,在熟悉和封闭的环境中可以。但是在开放环境中却不靠谱,如果汽车不在高速上、不在五环路上,无人驾驶不靠谱。机器只能处理见过的环境,没见过的还不行。”搜狗CEO王小川在2016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
历经数年,无人驾驶技术较快迭代,但若上路到开放环境,依然面临诸多技术、法律以及道德问题的挑战。所以,很多公司发现未能打开无人驾驶之门,选择了先打开一扇窗——自主泊车。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泊车和自动泊车有很大区别,自动泊车是在停车位旁实现汽车的自动泊车入位过程,而自主泊车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无人驾驶功能,是封闭环境内的低速无人驾驶。
自动泊车
自主泊车
自主泊车是个不小的市场。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乘用车的保有量达到2.7亿台,而停车位的缺口高达6000万,且有44%的车位利用率非常低。在一线城市,司机30%的驾驶时间花在停车、找车位上。
汽车公司需要前沿科技的标签,自主泊车功能也是不错的卖点。搭载了自主泊车功能的汽车,听起来会更时髦,对用户也更有吸引力。
相比无人驾驶,自主泊车更容易商业落地。无人驾驶是公开路测,很可能出现之前未考虑到的场景,系统无法处理。但在封闭测试场去不断重复这个场景,完善系统解决问题,安全性更高。
自主泊车是风潮还是噱头?
作为无人驾驶的探路者——自主泊车能走多远?
先来看下自动泊车技术的“前车之鉴”。早在1992年,大众集团就在其IRVW的Futura概念车上采用了自动泊车技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自动泊车技术比较成熟,但其使用率并不高,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够方便”。
自动泊车技术在遇到一些复杂场景,比如地面障碍物、暗光、废弃物、冰雪覆盖、雨季等情况,车辆还是无法做出应对的,需要人工干预。甚至会导致车身与一些障碍物发生碰擦。哪怕车辆能够成功泊车,泊车过程也需要反复不断调整,甚至比人为操作更耗时。所以用户为这些炫酷的功能买单了,但停车反而变得更费时费力,自动泊车最终成为一个累赘的功能。
虽然自主泊车与自动泊车技术不同,但本质上,自主泊车是自动泊车+一段距离的无人驾驶。也就是说,自主泊车不但会面临自动泊车的老问题,还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行驶安全和信息安全,都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技术层面,自主泊车面临的不仅是车本身的技术问题,停车库也需要更加智能化,比如自主收费、通道宽度、可用和占用的停车位识别等等,这些改造都需要投入成本。此外,自主泊车还需要协同多方力量包括车企、出行服务商、科技公司、商业地产/物业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等,制定相关标准或准则,为自主泊车系统的落地“铺路”。
综合来说,自主泊车系统看似已经趋于成熟,但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体来看噱头大于风潮。如果是“视觉技术+超声波+高精地图定位”的方案,千元成本,用户也许愿意为其买单;如果是激光雷达的方案,成本较高,用户买单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自主泊车技术还不能完全避免不精确的识别,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国家监管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中国复杂的道理环境也是实现该功能的一大障碍,在国内落地有一定的难度。
近期文章
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备注“公司+称呼”
加入“人工智能读者俱乐部”